《口技》教案(精选5篇)
作为一无名无私奉献的教育工作者,时常需要编写教案,教案是教学蓝图,可以有效提高教学效率。怎样写教案才更能起到其作用呢?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口技》教案(精选5篇),欢迎大家分享。
《口技》教案1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准确流畅朗读课文,培养诵读文言文的能力。
2、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3、理解课文内容,领略我国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
4、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及其作用。
(二)过程与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理解课文内容,积累文言词汇,揣摩文中对口技表演者高超技艺的生动描述,体会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和领悟中国古代民间艺术的精深奇妙,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感情。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培养文言语感。
积累文言词汇,掌握重点词语的意义及用法。
教学难点:
理解、学习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相结合的表现手法。
教学方法:
诵读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过程:
一、播放视频,情境导入:
教师:山东省济宁市有一个小伙叫刘大成,20xx年2月16日在中央电视台《星光大道》年度总决赛上,凭借自己的文艺特长一炮打红,被评为20xx年度星光大道总冠军,刘大成迅速红遍大江南北。
下面我们一起来欣赏这位艺坛新星精湛表演的一个视频片段。
(播放刘大成口技片段,2分钟)
问:短片中这么美妙的声音是怎么来的?
明确:都是凭借自己的一张嘴模仿出来的。
问:同学们知道这种技艺叫什么吗?
明确:口技。它是一种运用口腔发声技巧,来模拟各种声音的传统民间艺术。其实,口技在古代就已广为流传,但古代没有录象、录音设备,不能记录当时表演的实况,古代艺人精彩的口技表演就只有通过文字记载流传下来。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场用文字形式记载的口技表演,这就是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请将课本打到140页。
二、走进作者,了解作品:
(课件展示)学生圈点文下注释,后课件展示作家作品知识,请一名学生朗读,教师略作强调(强调作者与编者)。
1、作者:林嗣环,字铁崖,明末清初福建晋江人,清顺治六年中进士,著有《铁崖文集》、《秋声集》。
2、出处:《口技》一文选自《虞初新志》。《虞初新志》是清代张潮编写的一部笔记小说。
三、反复诵读,初步感知:
1、课件播放课文朗读录音,学生听读,注意朗读节奏,并标注自然段序号,圈点需要注音、注释的生字生词。
2、学生提问生字读音,其他学生予以解答,后强调生词读音。
3、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揣摩语速、节奏的缓急。
4、指名朗读课文。
5、学生齐读课文。
四、疏通文意,积累词汇:
1、四人一小组,相互合作直译全文。
组内须有一个小组长,组织同学尽力完成翻译任务。汇总小组存在的共性问题,以备交流。(文言翻译五字法:留、替、调、补、删)
2、交流翻译结果。各小组提问,其他小组协助解决,教师适时点拨。
(采取竞赛方式:比一比哪个小组解答问题最踊跃,回答最好,合作学习效果最佳。)
3指名逐段翻译,教师逐段强调重点词语含义。
4、指导学生归纳整理文言词汇现象。(下发“文言词汇积累”练习)
(1)通假字:满坐寂然、满坐宾客坐:通“座”,座位。
(2)一词多义:
①绝:A、以为妙绝(副词,极,非常)
B、群响毕绝(动词,断绝,消失)
②妙:A、众妙毕备(名词,妙处)
B、以为妙绝(形容词,奇妙)
③坐:A、众宾团坐(动词,坐下)
B、满坐寂然(同“座”,名词,座位)
(3)古今异义词:
会宾客大宴(会古义:适逢,正赶上今义:会议)
但闻(但古义:只今义:转折连词,但是)
稍稍正坐(稍稍古义:渐渐今义:稍微)
(4)词类活用:
妇抚儿乳(乳:喂奶,名词活用作动词)
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目:看,名词活用作动词)
不能名其一处(名:说出,名词活用作动词)
五、深入文本,整体感悟:
(课件展示问题,学生独立思考,在文中圈点勾画,总结归纳,后交流。)
1、请学生用一句话概述课文情节内容。
明确:本文描写了京城口技艺人摹拟一家人由梦而醒、由醒复睡,火起慌乱的情形,赞叹表演者的高超技艺。
2、口技表演的道具一般都很简单,那么文中的这位艺人在表演时使用了哪些道具?文中在哪些地方作了交代?作者为什么要多次交代呢?属于什么描写?
明确: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而已。
开头和结尾。
说明口技艺人使用道具非常简单,衬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侧面描写
3、文中类似的侧面描写还有哪些?你能从文中找出这些语句?这些描写又有什么作用?
明确:(1)听众的反应
(2)①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
②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
③于是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
(3)侧面烘托口技艺人表演技艺的高超
4、道具如此简单,观众如痴如醉,那么文中是怎样正面描写口技声音的?请找出有关的语句来。
5、这些描写向我们展现了哪些生活场景?试用简练的词句概括。
明确:三处:(1)第一个场景:梦中惊醒
(2)第二个场景:闹而复静
(3)第三个场景:失火救火
6、通过目前的学习,你对口技这一传统民间艺术有什么样的认识?
(思想教育,认识传统民间艺术的魅力,激发学生热爱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感情。)
六、课堂练习:
1、《口技》的作者是字,代顺治年间进士。《口技》节选自代人所编选的小说。
2、解释文中词语的含义:
善:()但:()闻:()虽:()
3、解释下列多义词。
坐:(1)众宾团坐()
(2)满坐寂然()
指:(1)手有百指()
(2)不能指其一端()
4、译下列文言句子:
(1)虽人有百口,口有百舌,不能名其一处也。
……此处隐藏4795个字……色,达到高潮,声音由少而多,应接不暇。
4、思考:课文第3段的描写可否省略?这一段有何作用?
不能省。这段写一家四口人渐渐由醒而睡,又用鼠声衬托这种宁静,情节上突兀变化,由起先的喧闹陡然落为平静,也为下一个情节积势蓄力,暗示必将有更猛烈的情形出现。这样处理,使课文情节显得起伏跌宕,生动曲折。
三、分析课文开头和结尾两段
1、请两位同学分别朗读这两段。
2、开头和结尾都写到了表演道具是“一桌、一椅、一扇、一抚尺”,是否重复?为什么?
不重复,有呼应作用,主要的区别在于:开头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作铺垫,结尾再次强调道具的简单,称赞了表演者的高超技艺,让人对这场表演还回味无穷,对表演者的敬意油然而生。
四、分析理解侧面描写的作用
1、课文直接描摹表演的内容和过程,这是从正面表现口技者的技艺精湛。另外还有侧面的描写,请—一指出,并谈谈侧面描写有什么作用?
侧面描写包括两个方面:
一是在几个场面表演中观众的不同神情举止的变化;
二是在首尾两段中对道具和场地气氛的描写。
(侧面描写从不同角度衬托出表演者的高超技艺,增强了感染力。)
2、比较第2、3、4段中听众的反应,看看有何不同并加以品味。
第2段中听众的反应是:“伸颈”、“侧目”说明听得入神,被深深吸引,“微笑”、“默叹”表明对表演者的赞赏,观众初入情境,尚能自持;第3段中写“意少舒,稍稍正坐”,几个字已说明观众已渐渐融入表演情境,开始随表演内容而变化心态了;第4段写听众“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恨不得赶紧逃脱这场火灾,说明已完全进入到表演者创造的生活情境中,都失去了自持能力。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生动而细腻地刻画出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
五、总结课文主旨
通过描写一场精彩的口技表演,展示、赞扬了口技艺术的扭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
六、背诵课文
七、布置作业
1、完成课后练习一、三题。
2、背诵课文。
《口技》教案5【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积累常用的文言实词虚词。提高阅读古文的能力,背诵全文。
2、学会正面与侧面烘托的写法
3、能理解本文条理清晰的结构,首尾照应的特点
二、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借助课下注释理解文意。
2、学生合作交流质疑问难,教师点拨,提高翻译能力。
3、通过演读,体会具体生动的侧面描写。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领悟口技艺术的魅力和表演者高超的技艺,感悟中国传统艺术的博大精深,提高审美情趣。
【教学重点】
1、学习文章正面描写和侧面烘托相结合的方法。
2、理解清晰明了的结构层次。
【教学难点】
品味具体生动的描写,把视觉文字转化为听觉并加以想象场景。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课前布置预习作业,录制洛桑学艺的录音带或其他的口技录音。
2、学生准备:查阅口技的相关资料,交流预习中的问题。
【教学方法】
质疑法,演读法,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互动设计】
第一课时
一、听洛桑“表演”激趣,导入新课
请学生概括什么叫口技?你能表演一段吗?这节课看听清代作家林嗣环写的《口技》,你一定会有身临其境,如闻其声的感觉。
二、整体感知,理解内容
1、读顺文字:
⑴教师朗诵《口技》,对“少顷”“许许”等多音异读的字,有意读错。引起学生的注意。
⑵学生齐读──个读──分段读。生生评价,教师纠正读音。
2、读通文意:
⑴结合课下注释,在小组内口头交流翻译。
⑵质疑问难。生生,师生交流难词难句。
⑶以“读《口技》我仿佛听到或看到──”的句式说话。
⑷齐读全文
3、自读探究:
⑴口技人表演的故事有哪几个场面?请你用最简洁的语言概括内容。
⑵你通过哪些词语判断了解情节发展的?
⑶师生对话,教师点拨。
⑷教师出示表格,学生对照找出三个场景的相关内容,在书中圈点勾划。并分析声音的特点:
场景声音种类声音特点作者议论听众反应
梦中惊醒远近外内小大分合
渐入梦乡大小密疏
火起百象少多简杂
⑸教师小结:
声音由小──大──小──大,由简单到复杂。一张嘴能模拟这样的千态百象,真让人难以置信。技艺真正的高超。
三、教师引导课堂总结收获
四、课下作业布置
试背全文,翻译全文
第二课时
一、上节课作业交流检查
二、品味语言,深入理解
1、教师引读:口技表演可谓精彩,用文中的一个字概括是──“善”,你认为在哪些方面可以看出来?
2、师生交流明确:表演的精彩在声音的反复变化、多而杂上、人物的众多、道具的简单、观众的反应。
3、演读三个场景中的描写观众反应的句子,用心体会动作神态描写的内涵和意味,以及所表达的作用。
(明确:“满坐宾客无不伸颈、侧目,微笑,默叹,以为妙绝”此句中观众的笑貌心理动作跃然纸上。他们心领神会,深深折服,暗暗叫好,完全沉浸其中。“宾客意少舒,稍稍正坐”这一句细致地表现宾客由紧张到放松的渐变过程,这时观众已忘了自我,心随故事而动。融进表演而身临其境。“宾客无不变色离席,奋袖出臂,两股战战,几欲先走。”此句宾客的惊慌失措,惟恐祸及其身的神态栩栩如生。说明口技表演达到以假乱真的最高境界。这三处侧面描写,层层深入,细腻生动地刻画了听众的心理变化过程,充分表现口技表演的巨大吸引力,从而烘托了口技表演者技艺的高超。)
三、合作探究
1、课文第一句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首尾都写了表演的道具,是不是简单的重复?为什么?
3、生生交流,教师点拨:第一句是全文的统领句,交代口技表演的技艺高。全文的内容围绕“善”字写的。两次写道具,首尾呼应,首段以交代道具为主,为下文铺垫,结尾强调道具简单,说明口技表演的技艺高超,让人油然而生敬意。
4、师引导小结,让学生说从文中学到的写法:清晰明了的结构。侧面烘托的艺术效果。
四、拓展迁移,提升审美情趣
1、你还知道哪种中国传统的民间艺术,说给同学听。
2、师:罗曼·罗兰曾经说过:生活中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美的眼睛。我们不仅要善于发现美,还要积极地创造美,提高我们的审美情趣。
3、用正侧描写相结合的写法,写一个场景或者其它民间艺术。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