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刿论战》教案

时间:2024-09-05 20:30:17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曹刿论战》教案15篇

作为一名教学工作者,编写教案是必不可少的,借助教案可以更好地组织教学活动。优秀的教案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曹刿论战》教案,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曹刿论战》教案1

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课时安排

1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积累文言文常用的实词、虚词、特殊句式。

2、了解《左传》及齐鲁长勺之战的背景,把握曹刿的战略、战术思想,理解鲁军以弱胜强的原因。

能力目标

1、把握本文以“论战”为中心组织材料、详略得当的特点。

2、分析曹刿和鲁庄公两个人物形象。体会作品的艺术魅力,理解课文的主旨。

情感目标

学习曹刿铁肩担道义、忠心献祖国的爱国精神。

教学重点

1、理清行文思路。背诵课文。

2、体会课文剪裁得当的叙事特点。

教学难点理解曹刿关于战争问题的论述。

教学方法诵读法、品读法

教具准备多媒体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中国历史上发生过无数次战争,其中有许多以少胜多,以弱胜强的光辉战例。

大家能说一说哪些?像三国时曹操击败袁绍的官渡之战,孙刘联军大败曹操的赤壁之战,东晋谢安、谢石、谢玄等人使北方前秦苻坚统率的百万大军感到“风声鹤唳,草木皆兵”的淝水之战,都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思考,而发生在春秋时期齐国和鲁国之间的长勺之战尤其受到了毛泽东同志的称赞。毛泽东同志在《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一文中指出,长勺之战是“中国战史中弱军战胜强军的有名的战例。”今天我们学习《曹刿论战》这篇课文就是谈论长勺之战的。通过学习,我们可以理解在长勺之战中,弱小的鲁国为什么能战胜强大的齐国,曹刿的战略思想是什么,它对我们有哪些启发。

二、解题

①《左传》是记载春秋时期各诸侯国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情况的编年体史书。相传是鲁国史官左丘明根据孔子写的鲁国历史《春秋》所编。由于《春秋》记事过简,近于大事年表,一般人难以读懂,而《左传》叙事较为详细,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的历史面貌,又为《春秋》作了较为详备的注释,所以后人又称《左传》为《左氏春秋》。《左传》保存了重要的历史史料,具有一定的史学价值。同时,它又善于剪裁,叙事清晰,描写人物生动,又具有一定的文学价值,对后代散文的发展有很大的影响。

②关于历史散文体例

历史散文也称史传文,它有国别、编年、纪传三体。

国别体:通过各国史事个别独立地排列载述,以完成对某一历史进程的叙述。国别体史书有《国语》和《战国策》。《国语》是以记言为主,兼及记事;《战国策》是以记事为主。

编年体:即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来叙写史实。它的优点是线索清楚、背景明确、系统性较好;不足是不便于集中而广泛地描写人物。《春秋》《左传》和《资治通鉴》都是编年体。

纪传体:即以人物为中心叙写历史,为司马迁所独创。古代官方编辑的“二

十四史”用的都是纪传体。这种体例对后世影响很大。

③课文谈论的是古代战争故事。这次战争发生的时间是春秋初期,交战双方是强大的齐国和弱小的鲁国。交战地点是鲁国的长勺,所以史称长勺之战。发生战争的原因是齐襄公时,政令无常,他的弟弟公子小白和公子纠分别逃到莒国和鲁国避难。后来齐襄公被公孙无知所杀,住在莒国的公子小白抢先回到齐国夺得王位,称为齐桓公。后来鲁国也送公子纠回齐国争夺王位,结果被齐桓公打败,齐桓公逼鲁庄公杀掉公子纠。鲁庄公十年(前684年)齐桓公又借口鲁国曾经帮助公子纠与他争夺齐国君位,再次举兵攻鲁,两军战于鲁国长勺,结果弱小的鲁国战胜了入侵的强大的齐国。

三:朗读课文

1:要求学生读课文1—2遍

2:播放录音

3:学生齐读课文,教师要求朗读注意人物语调。

如: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读出反对的意味)

小惠未褊,民弗从也。(读出否定的意味)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读出肯定的意味)

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语调应舒缓、深沉,读出议论的语气)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有解说的意味,语调应低缓)

四、试译文章

五:结构分析

六:分析人物形象

1:如何评价曹刿这一人物形象

他是一个深谋远虑的军事家,论战表现出他的勇气,作战“下视其辙”“登轼而望”,充分体现了他审慎和丰富的军事经验。

2:我眼中的鲁庄公

一、鲁庄公广开言路,使一介草民曹刿得以参与论战。

二、鲁庄二公面对曹刿“肉食者鄙”批评和“小惠”、“小信”的刺耳意见,仍能虚怀若谷,唯才是用;

三、鲁庄公不高高在上,而是亲临第一线深入实际,“战于长勺”“与

之乘”,甘当配角,让能人“掌旗”;

四、鲁庄公不被“齐人三鼓”势头吓懵头,用人决心坚定,不收回成命,不打退堂鼓,不干扰能人的作战部署;

五赞鲁庄公善于总结经验,“既克”之后能“其故”,向内行请教,学习如何掌握战争的规律。

七:小结:

曹刿是个有远谋的人,在齐鲁长勺之战中表现了他的战略战术思想和指挥才能,他认为战争胜利要在政治上取信于民,军事上后发制人,他认为战斗中要抓住战机,在彼竭我盈时进攻,在辙乱旗靡时追击。这就是曹刿的论战。这就是被春秋车战时期作为军事家的曹刿指挥指挥战争取胜所证明了的规律。

八.创新训练:

从《曹刿论战》谈____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鲁庄公鄙乎?”

《曹刿论战》教案2

一、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十面埋伏”音乐响起,教师走上讲台。)

师:在“十面埋伏”音乐声中,我们一起走进春秋,走进古战场。春秋初期,齐襄公政令无常,他的两个弟弟 ……此处隐藏36261个字……,而不在记叙战争的经过。因此,只详写曹刿分析战前的政治准备和指挥鲁军作战的经过,以及战后谈论鲁国取胜的原因。对双方军事部署、战争经过等则略写或不写。这样当详则详,当略则略,详略结合有致,使文章显得中心突出,而又情节紧凑。既紧扣标题“论战”,又突出了曹刿的“远谋”

3.结构严谨,层次清楚。

本文第一段写战前,第二段写战时,第三段写战后,文章层次清楚。而且,段落之间联系紧密,环环相扣,如第一段用“战则请从”过度到第二段的从战;第三段用“既克”承上启下,题得承接自然,一气流转,使文章浑然一体。

4.运用对话,文字简洁。

通篇以对话为主,展开情节。通过对话,展示了齐鲁长勺之战的过程,把战前准备、作战情况,以及胜负原因交代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在对话过程中,又表现了曹刿的政治远见和卓越的军事才能,刻画出曹刿及鲁庄公的性格。而全文却只有二百多字,可谓辞约意丰,言简义明,文笔非常精练。

(四)课堂小结

本文以齐鲁长勺之战为背景,论述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胜利的道理,生动刻画了曹刿作为卓越军事家富有远谋的特点,语言简练,情节详略得当,充分代表了《左传》的艺术成就,是《左传》中的名篇。

(五)拓展延伸

学生活动,阅读课文,理解词义,找出文中相应的成语。如:

齐人三鼓——一鼓作气望其旗靡——所向披靡小信未孚——不孚众望

四、指导背诵课文

五、总结课文,布置作业

完成《生态课堂》上的相关练习

附:板书设计

《曹刿论战》教案15

教学设想

采用诵读法,培养学生文言文阅读语感和理解能力。在文言文教学中,加强学生的诵读能力是非常重要的,既可以培养学生的文言文阅读语感,又可以引导学生在诵读中体会作者在文章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对于其中的一些名句警语,也可以通过诵读加以积累理解。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导入新课

二、朗读课文,解决读音和停顿问题

1.教师范读课文,或放朗读带。

要求学生在听读时,注意自己感觉读得不准的字音,以及停顿不对的句子。

3.解决有关字音问题。

曹刿(gùi) 又何间焉(jiàn) 肉食者鄙(bǐ)

牺牲玉帛(bó) 小信未孚(fú) 登轼而望之(shì)

吾视其辙乱(zhé) 夫战,勇气也(fú) 望其旗靡(mǐ)

4.解决有关句子的停顿。

主要注意以下句子的朗读节奏: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夫大国,难测也,惧有伏焉。

三、朗读课文,疏通字词障碍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标记出自己感觉理解上有困难的词语和句子。

2.结合课文注释,学生相互讨论交流,自己初步解决部分难词难句。

3.教师引导学生进一步解决难词难句。

(1)注意以下词语和句子:

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当官的人谋划这件事,你又何必参与其中呢?

肉食者鄙:当官的人目光短浅。

衣食所安,弗敢专也:衣服和食物这些用来安身的东西,我不敢独自享受。、

牺牲玉帛,弗敢加也,必以信:祭祀用的牺牲玉帛,不敢虚报夸大,一定如实反映。,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大大小小的诉讼案件,虽然不能详细审察,但一定按照

实际情况处理。

忠之属也。可以一战:这是忠心为人民办事,可以凭借这点一战。

公将鼓之:庄公准备下令击鼓进攻。

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第一次击鼓时,士兵们鼓足了勇气;第二次击鼓,勇气便

有所衰落;第三次击鼓时,勇气就差不多耗尽了。

(2)引导学生总结虚词“以”在课文中的用法:

“以”字在第1段出现的次数较多,主要是作介词,表示“凭借”、“根据”等。

四、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基本内容.

1.把握课文写作思路。

要求学生思考如下两个问题:(1)这篇文章有几条线索?(2)本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

明确:(1)有两条线索,一条是事件发展的线索(迎战——备战——胜战——评战);一条是人物活动的线索(请见——请问——参战——释疑)。(2)本文虽短,但能紧扣题旨

“论战”,运用对话的形式,有条不紊,逐层展开,阐明曹刿是怎样论战的。全文共三段,每段为一部分。第一部分写曹刿拜见鲁庄公。,第二部分写曹刿指挥战斗的经过。第三部分写曹刿阐明取胜的原因。

注意,在学生概括时,可以引导学生注意每部分内容都可以以“曹刿”作为主语,保持内容的连贯性。

2.把握课文中心内容。

首先指名学生复述课文基本内容,然后思考: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什么?中心内容是什么?请简要概括。

明确:这篇文章的关键词语是“论战”。这一点可以由标题判断。中心内容是:扣住曹刿这一中心人物,围绕“论战”记叙了长勺之战的基本经过,阐明了必须取信于民并运用正确的战略战术,掌握战机才能取得战争胜利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熟读全文,并争取背诵全文。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指名学生背诵课文,引入新课

二、讨论本文写作的详略安排

1.学生讨论:这篇文章的内容详略是如何安排的?

学生讨论后归纳:本文详写人物的语言,即“论战”,略写人物的行动,以及战斗的具体经过。就人物而言,详写了曹刿,略写了鲁庄公。

2.学生讨论: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安排详略呢?

明确:突出主要人物,突出中心内容。

三、讨论曾刿的性格特征

可以采用问题组合的方法讨论曹刿的形象特征。问题设计如下:

1,学生迅速默读第一部分,思考:曹刿是一什么身份的人?

2.曹刿认为赢得战争的条件是什么?你对他的看法有何评价?

3.学生迅速默读第二部分,思考:在战斗中,鲁军反攻的时机选在什么时候?

4.曹刿是如何帮助鲁庄公选定这个反攻时机的?

5.迅速默读第三部分,思考:曹刿选定反攻时机的根据是什么?

6.综合考虑:你认为曹刿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学生讨论后归纳。

四、讨论鲁庄公这一人物形象

可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课文中有关鲁庄公的内容,然后结合下面两个问题评价:

1.根据课文回答:鲁庄公懂得军事吗?

2. 有人说,鲁庄公是一个昏君。你同意这种说法吗?请结合课文发表你的看法。

对于以上两个问题,注意引导学生畅所欲言,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教师要注意肯定

学生答案中的合理点,逐步引导学生的回答趋向统一。

五、课文学习小蛄

六、布置作业

《《曹刿论战》教案15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