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课稿

时间:2024-06-21 16:05:24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7篇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7篇

作为一名为他人授业解惑的教育工作者,通常会被要求编写说课稿,编写说课稿助于积累教学经验,不断提高教学质量。那么说课稿应该怎么写才合适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说课稿7篇,欢迎大家分享。

说课稿 篇1

我说课的题目是《用显微镜观察身边的生命世界(一)》结合我对本课的理解以及昨天的课堂教学我来说一说这节课:

教材分析:

这节课是六年级下册第一单元《微小世界》的第五课。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首先知识目标;让学生知道洋葱的内表皮是由细胞组成的。利用显微镜我们可以观察到洋葱的内表皮细胞。

过程与方法:

分别利用肉眼、放大镜和显微镜来观察洋葱的内表皮,并且用文字或画图的方式记录所观察到的,意识到利用不同的观察工具我们会有不同的发现。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到细致观察,及时记录是很重要的,同时能够懂得人类观察工具的改进对人类认识自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的内表皮细胞,难点是如何正确得使用显微镜。我在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着对洋葱内表皮的观察,先是用肉眼和用放大镜观察,之后再教学生利用显微镜来观察。对比不同的观察方式记录所看到的洋葱内表皮有何不同。从而使学生能够去发现和认识细胞,同时意识到观察工具的改进,可以让我们发现更多的秘密。

学情分析:

考虑到本节课是六下第一单元的第五课,是以前面的四课内容为基础的,因此课前与学生进行了一定的交流,发现同学在很喜欢显微镜这样的观察工具,而且对于显微镜也有一定的认识和了解。在之前在三年多的科学课的学习中,通过大量的观察活动也掌握了一定的观察方法,对于细胞他们听过但是却没有自己去观察过,所以这节课学生的学习和观察会很强,鉴于这点,我把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放在了利用显微镜观察洋葱内表皮上。

教学过程:

教参上是将这节课分成了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第二部分是正确使用显微镜的方法,第三部分是观察记录洋葱表皮细胞。考虑到这样的三部分的活动量较大,在短短的三十五分钟课堂上可能学生每个活动都没有充分的时间去体验,而且制作洋葱表皮装片的某些步骤对于学生而言难度较大,有些小组做的可能不能作为观察的材料,课堂上也无法给与学生充分的时间去反复尝试着做。因而我将本节课的教学分为两个课时进行:第一节课的主要内容就是认识和使用显微镜。这样可以给与学生更多时间去观察和使用显微镜。现在我来简单的说说这个部分:首先以生活中常见的洋葱引入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通过肉眼和放大镜去观察洋葱的内表皮可以让学生观察到日常生活中我们不怎么会去留意的细节,学生会发现洋葱的内表皮有条纹有小点,他们会想知道这些条纹和小点是什么,从而使他们有进一步去探究的想法,之后就引导到第二部分利用显微镜去观察。在这里有一个难点,如何让学生学会正确的使用显微镜呢,书本中呈现得是长长的七个步骤,而且光看文字的话很抽象,学生很难理解掌握,所以在教学的过程中我将用图文结合的形式,并且将每个步骤简化成两个字,分别是安放、对光、上片、调焦和观察,之后边讲解边演示,这样的话我想学生对显微镜的使用方法会有一定的掌握。然后,为了巩固学生的知识,让学生分组进行操作,每四人一个小组,一位同学观察时,其他同学在旁参照7个步骤进行评价,当有错误时,及时提出指正,比单纯等教师去解答要节约时间,也给了学生表现自己的机会。同时,由于显微镜对绝大多数的学生来说,都是新鲜的,他们的接触都不多,大家起点相同,就可以没有任何顾忌,没有谁肯定对或者错,一切都根据课本上的提示进行。

在观察的过程中,我提供给学生观察的材料是已经做好的洋葱表皮装片,目的是把重点放在使用显微镜上,让学生又足够的时间去观察和记录。为下一节课自己制作玻片标本提供足够的时间,不用将时间浪费在调试显微镜上。

学生操作后,再展示一些细胞图片,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导他们进行不断的观察。

说课稿 篇2

一、说教材:

《比高矮》是北师大一年级上册第二单元的内容。本节课是学生在学习比大小、比多少基础上进行学习,也为以后学生认识长度单位的教学奠定了基础。教材在编写上注意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出发,让学生生动具体的学习数学。学生经历的是对实际量的比较活动,从中可获得直观、具体数学活动经验。比高矮对于学生而言并不陌生,因此这节课的内容学生难在比高矮的方法。对于做一做与练一练的某些习题,不能只靠直观得出答案,需要借助想像、思维和推理,有的用直观教具加以演示,因此,我把本节课的目标预设为:

1、认知目标:初步感知两个或三个物体之间的高矮、长短关系,体会高矮、长短相对性,建立比较的意识,能对事物进行高矮或长短的比较。

2、能力目标:掌握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的想像、推理能力与表达与倾听的能力。

3、情感目标: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好习惯,同时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探究比较高矮、长短的一般方法。

教学难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组织比较的方法。

二、说教法、学法:

这一节课的教学对象是一年级的学生。他们年龄小、好动、爱玩、好奇心强,在课堂上容易疲劳,注意力容易分散。根据这一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了各种有利于学生自主探索的学习情境,提供学生自由选择比较方法的机会,鼓励学生在活动中独立思考、自主探索,让学生通过参与比较活动,设计了色彩鲜艳的课件,让学生在课件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比一比、说一说、数一数、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耳、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三、总体设计:

本节课我安排了六个教学环节:按高、矮的顺序排队,初步体验高矮;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经历比高矮,感悟比高矮的方法;拓展时空,感受高矮与生活的联系;巩固应用,体验创新之乐;引导学生总结全课。

第一步骤、初步体验高矮。

在这个环节中,我首先让学生回忆体育老师怎样排同学们队伍引出课题“比高矮”请一小组的学生上台按照从矮到高的顺序排队并评价排列的队伍有没有按老师的要求排,应该怎样调整。目的在于让学生体验高矮,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第二步骤参与比高矮,感悟高矮的相对性。

在这一部分内容里我先请两个高矮比较悬殊的小朋友出来比高矮,让矮的回位置,再请一个全班最高的跟他比,这样学生参加比高比矮的活动,不仅体会到高与矮是相对的,也初步学会比较高矮的方法。

第三 ……此处隐藏8346个字……个三角形,可以把五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照此法下去,可以把N边形分成 个三角形。

3.一根10米长的竹竿,每天截去一半,连续截五天后,剩余 米,如果连续截n天,剩余 米。

4.用同样长度的小木棍搭出下面的图形观察并回答问题

① ② ③

(1)填表:

图形序号
















木棍根数








要搭出第n个图形,需要 根木棒。上面的题目开放性强,并且与生活紧密相连。要求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完成。教师把题目批阅后再向他们反馈情况.

(七)归纳小结,强化思想

本节课你的收获有哪些,你将怎样改进?

学生在回答的过程中理清了知识脉络,强化了重点,内化了知识.

七、板书设计:(略)

说课稿 篇7

首先谈一下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本节在前面学习了《农业的区位选择》之后,讲述“季风水田农业”和“商品谷物农业”两种以种植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对这两种种植业做具体分析,是对前面内容的加深和升华。同时本节与下一节《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在内容的安排上是并列关系。从宏观上看,本节既是前面知识的加深和升华,又是后面知识的对比和参照。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理解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并以美国商品谷物为例归纳商品谷物农业地域的特点及其区位因素。加强读图分析能力,提高归纳和对比分析地理事物的能力。通过了解我国在解决粮食问题上的巨大成就来增进爱国情感。珍惜粮食,树立科技兴农意识。我制定本节课教学目标的理论依据有:其一是学生的认知水平和已有能力,其二是课标要求。

在本节课中,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是重点也是难点。为什么这么说呢?其一,学生的地理基础和生活经验不足,而归纳总结能力又是学生的薄弱环节。其二,季风水田农业的地域特点必须结合具体的区域实际,内容比较复杂,学生掌握起来比较困难,构成本节的难点。

以上是对教材的分析,对于工作在教学第一线的教师来说,大家都知道“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根据教材内容和学情分析,我打算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多媒体辅助教学法和比较法。之所以采用问题引导式教学法,是因为如果将问题分解为一个个梯级深入的小问题,则探究自会水到渠成。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可以展示季风区水稻生产的场景,弥补学生直接经验的不足,在激活学生旧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帮助学生建立新知。而比较法是我们地理教学中常用到的一种方法。通过比较,加深理解和记忆。

对于新课的讲授,我是这样安排的。

谈话式导入,激发学生的兴趣。用多媒体展示两幅不同的图片,其中之一是“一望无际的水稻田”,另一幅为“风吹草低见牛羊的大草原”,请学生对这两幅图片展示的内容进行农业分类。学生会归纳为“种植业”和“畜牧业”。这样设计有两个目的,一是为了快速、高效地把学生引入将要学习的知识点中,二是为下一堂课《以畜牧业为主的农业地域类型》作一个简单的铺垫。

接下来探究学习新课内容,探究学习要求学习内容有适当的阶梯性,我们本地的学生对水稻种植没有生活体验,如果让学生直接进入水稻种植的区位因素的分析,阶梯太大,会给学生造成过大的障碍。对此,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课堂延伸,增加体验。课前布置学生上网查找水稻种植的相关资料或向长辈询问水稻种植的生产过程,去市场调查大米的产地。

第二步,步步设问,搭架攀梯。引用几条水稻农谚,如广东农谚“清明谷雨时,插田莫迟疑”,四川农谚“立夏小满正栽秧”,江苏农谚“立夏浸种,芒种栽秧”,问“为什么这三省的水稻插秧时间会不一样?”引出各地气温条件的不同对水稻种植的影响,“水稻的生产还需要哪些自然条件?”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你认为水稻的种植受哪些因素的影响?”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想象、回忆,对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有一个表层的、感性的认识。

第三步,读图分析,训练能力。(多媒体演示)四幅地图,分别为“亚洲季风水田农业的分布”“亚洲气候类型分布”“亚洲人口分布”“亚洲地形分布”,让学生进一步分析“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在给学生几分钟时间读图分析后,教师再引导学生进行进一步分析,最后得出结果。读图识图能力是地理学科的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需要我们在日常教学中一点一滴的培养。

第四步,阅读思考,拓展思维。多媒体展示三段资料,分别为“我国水稻种植的历史”“我国南方居民的饮食习性”“我国人口与耕地对比表”,在第二步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提供相关的背景资料,具有直观、形象、典型等特点,利于学生感知认识的深化,有助于学生进行深入的探讨和思考,加深了对抽象地理知识和原理的理解。由于涉及面扩大了,掌握并超越了课本知识,知识面大了,语言文字的表达能力、资料分析能力也得到了提高。

第五步,组织归纳,把握重点。由学生小结季风水田农业的区位因素,避免出现课上热热闹闹,学生课后心中空空荡荡。

第六步,学以致用,内化知识。对比季风水田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要求学生归纳总结商品谷物农业的特点和区位因素。同时,多媒体展示美国的地形、气温、降水、土地等自然区位因素的相关资料,由学生运用上述和自己补充的资料说明问题。并联系乡土地理,激发学生热爱家乡、热爱祖国、建设家乡、建设祖国、保护环境的情感,增强学生的责任心和使命感。

上好本节课的关键是如何协调学生“演员”和教师“导演”的作用。即如何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角,成为课堂的探索者,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发现能力。整个教学过程充分体现学生的“学”和教师的“导”的作用有机结合。预期学生能达到课标对学生的要求。

《实用的说课稿模板7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文档为doc格式